相互(深度好文)
《诗经》中云: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人和人之间的交往,永远都是相互的。
感情是相互的,以真心换真心,拿真情换真情。
付出是相互的,你给别人多少,别人也会回敬你多少。 01
你敬人,人敬你
《孟子》有言:“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
生活是一面镜子,你对人如何,人对你如何。
你若趾高气昂,目中无人,没人会把你放在眼里。
你若自命清高,傲慢不逊,没人会愿意与你往来。
这世上,难堪都是自己找的,尊敬都是自己赢的。
如果你不懂得先尊敬别人,又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呢?
其实,尊重很简单,并不是要求我们事事将心比心,换位思考。
而是在上不傲人,在下不卑人,多包容,多体谅,多理解,以礼待人。 国学大师季羡林身为学界泰斗,但从不自恃身份。
无论是对小辈,还是平辈长辈,处处都谦和有礼。
当年,白岩松在季羡林家中做采访,临走时准备递上名片。
季老忙站起身弯腰等着,即使拿名片时间较长,季老也没直起身子。
后来,白岩松还来过两次,每次走季老都是礼貌地站在门口看着他走远。
这份敬人的品格和气度,也让季老更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。
你敬人,人敬你,平等对待,相互尊敬,是人和人交往最重要的规则。 02
你让人,人让你
《菜根谭》中说:“处世让一步为高,退歩即进步的张本。”
很多时候,你适当让一步,并不是怯弱,也不是退缩。
而是一种大度的涵养,一种高明的远见,一种吃亏的智慧。
因为让人,就是让己,你让人三尺,人也会让你三尺。 就像流传至今的“六尺巷”佳话美谈。
康熙年间,大学士张英老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葛。
双方各持己见,互不相让,老家人甚至还因此去信给张英求助。
张英见信后,笑着回了句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”
于是,张家人主动让出三尺地界,而邻居也深受感动,亦退让三尺。
两家不仅因此冰释前嫌,还被朝廷褒奖修建了一座牌坊,千古流芳。
《格言联璧》中也讲:“世事让三分,天空地阔。”
一味地咄咄逼人,争强好胜,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。
让一步,与人方便,就是与己方便,人生也会变得越来越顺畅。 人际关系的确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艺术。在《诗经》中,这种以物换物的比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回馈。诚然,双方之间的真诚和付出往往决定了关系的深浅。
在人际交往中,用心去理解、给予和体谅他人,是建立深厚关系的关键。不论是友情、亲情还是爱情,都是需要彼此间的坦诚与努力来维护。
我们常常期待得到对方的回应,但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先迈出那一步。当你用心去对待他人时,往往也会收获到同等的善意和支持。
记住,无论何时,保持内心的真诚和善良,才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遇见陪伴你的人。 04
你善人,人善你
俗话说:“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。”
生命是一种回声,善意是一场因果。
你向人传达善意,种善因,自然能收获善果。
《左传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。关注诗词天地,从山川到日月,万物皆美!
晋国大将魏颗的父亲重病时,让他放自己的爱妾祖姬归家改嫁。
但临终前,他父亲神志不清,又改口说让魏颗杀死祖姬以殉葬。
待父亲去世后,魏颗心中不忍,于是让这个女子改嫁他人。 不久后,秦国伐晋,魏颗与秦将杜回在战场上拼命厮杀。
危急时刻,突然有位老人从后面拿绳子套住绊倒了杜回。
魏颗趁机俘获杜回,晋国也因此大获全胜。
原来,这个老人就是祖姬的父亲,因感念他的恩德,故来相助。
一个人心怀善意,行善事,就是最好的风水。 煜华居士 发表于 2024-10-20 19:54
04
你善人,人善你
俗话说:“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 ...
魏颗善待祖姬的举动,后来在战场上得到了回报。当他陷入险境时,祖姬的丈夫出于感激之情,派兵救了他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善良和仁爱的行为常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回馈。生活中,不要吝啬你的善意,哪怕只是一些微小的善举,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化作温暖回报到你身上。
善待他人,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积累福报。在人与人的互动中,播撒仁心与善意,会让你的人生更加美好而充实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