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赏雨》
(2006年春在天津塘沽作)
纤纤春雨,野外独赏。梨花无尘更清雅,临清流而芬芳,悄悄雨新催嫩枝,零星飘坠水淌淌,轻轻湿近路,山色远茫茫,久久沾衣添清凉。
《漓江行》
(2000年于只都中学作,14岁)
柳荫轻风抚满面,
清水碧波漾心弦。
酒来春香何时醉?
醉于桃花江中现。
《山隐》
(2009年作)
深山茅屋隐,
听雨山色青。
溪流淙淙远,
但闻细雨声。
水幻影
(2006年春在天津塘沽作)
月朗流辉,
皎皎长空披薄纱
.水光滟滟,
幻影浮沉.
风吹淡淡烟,
又惊雨斜细如丝.
沙沙敲草木,
微冷梦更深
《黄梅源》
(2007年于安庆作)
黄梅农闲唱采茶,
乾隆五十来搬家.
安庆唱出幽雅调,
一曲天仙唱万家.
<注>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。一般人习惯认为,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,这是不确切的。黄梅(县)本身就在湖北,不过,是在湖北、安徽、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。以前,这里流行“黄梅调”也叫“采茶戏”。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,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,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。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,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。比如《打猪草》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,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。其中的“郎对花,姐对花,一对对到田埂下……”早已成了流行歌曲。又如《夫妻观灯》,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,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。不久,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。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、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,像《乌金记》,《七仙女下凡》等。其中的《七仙女下凡》几经磨砺修改,最终定为《天仙配》,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。要指出的是,早期的黄梅戏,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。从音乐上看,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,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,这样,唱腔简洁、明快,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。从表演上看,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。如开门、关门、圆场、喝酒等动作。主要分为平词和花腔两种唱法,已经成为安庆吐字发音的戏种.
《花香》
作者:灵机(鲍龙伟)(摘自本人小说《西山漫游记》)
花香显现多娇身,
绢带飘摇绝凡尘.
天上迎鹊楼起时,
花羞欲语过黄昏.
<注> 花香:小说人物,幽山智慧星门的创始人智慧星的妻子,与侄女西山女王尹芳洁样貌极其相似,题目“谢花香”既其全名,又隐含“凋谢”之意,由于厌倦了西山王位之争,按西山规矩改王族“尹”姓为谢,携带《天机神术》,来到幽山,在认识了智慧星后一同设计并建造了漂浮于天空之中的“迎鹊阁”,但在即将竣工之时突然病故,智慧星无比悲痛,本欲一同徇情而去,却“自缢而绳断,撞石而石裂”,悲痛之情难寄,作下了此诗以寄哀思,诗头两句描写了花香的美貌,后两句则深深地蕴涵了红颜命薄悲剧.
《花香迷踪》
作者:灵机(鲍龙伟)(摘自本人小说《西山漫游记》)
翠袖轻笼玉笋生,
粉面桃花含露成.
轻盈体态燕藏柳,
意乱情迷无影踪.
<注>这首诗是智慧星在西山女王登基那天作的,他在二弟子“尹”十八岁失踪后,寻找的途中见到了西山女王,由于相貌极似,把她误认为已故的花香,兴奋之情无法控制,在王宫后花园中,女王告诉了他,自己就是失踪的徒弟尹,智慧星酒力未消,没有理会女王的解释,回到幽山后,把女王的画像栩栩如生的画了下来,并题了此诗.
|